学术讲座
5月14日开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郑怡教授应邀在BET体育365投注官网进行了4场系列讲座和学术交流。
主讲人简介
郑怡教授任教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学人类学,已经出版《崇高的转变:从伯克,华滋华斯到现代中国文学》、《当代中国印刷媒体:培养中产阶级的品味》、《改变早期现代世界的运动和知识:轨道、路径和容器》等多部学术著作。
庙堂、广场、民间
5月14日下午举行的第一场讲座以“陈思和的‘民间’论”为主题,郑怡教授从陈思和教授提出的“民间”概念出发,追溯“民间”概念的来龙去脉,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如何以“民间”视角看待现当代文学作品。
郑怡教授首先和在场师生一起回顾了“民间”概念的理论渊源,并结合人类学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帮助大家理解“民间”概念的诞生背景。随后,郑怡教授重点解读了陈思和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三个文化空间”——庙堂、广场、民间,在对三个空间概念进行介绍后,深入阐释了“民间”概念的内涵。
“民间”的核心特质在于边缘性、沉淀性和包容性,相对于“庙堂”和“广场”的动态,“民间”处于“静”与“守”的状态,而正是由于边缘性,使得民间具备“藏污纳垢”的特点,甚至可以包容一切从政治文化中心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
郑教授进一步指出,抗战后地域格局的变化造成了陈思和所界定的民间文化格局的变化,她结合“战后西南联大迁移”等实例,引导大家进一步透视抗战后民间文化重要性提升背后的历史语境。
郑教授希望大家关注“民间”概念的维度和层次,尝试将“民间”视角运用到文学作品解读中,对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新的理解。
现代通俗小说中的“江湖”
5月16日,第二场讲座主题为“现代通俗城市小说与民间”,由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喻宛婷副研究员主持。郑教授继续以陈思和有关民间文学的论述为材料,与大家一同探讨如何通过现代通俗小说的视角探察民间现代文化。
在介绍了现代通俗小说的源流、演变、类型、特点及其与现代中国巨变的对应关系之后,郑怡教授引入了通俗小说中的江湖,她从其特定的背景结构,作者与读者的生存经历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流离失所是现代中国人的主要生存经历,由于革命和战争而产生的巨大社会空间变化是二十世纪作者和读者共有的情感基础。因而现代离散是文化的,也是生存场域的,它是现代中国通俗小说空间想象的背景结构。现代江湖是巨变中国的幻象,也是当时社会对新的城市空间的情感补充。
郑怡教授以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为例,具体解读了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现代与传统同在的江湖,并围绕“江湖”继续和同学们展开探讨。
师生畅谈:现当代小说中的“民间”
5月21日19:00晚,郑怡教授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418带来第三场研讨会讲座——“民间和现当代小说”。讲座现场,同学们分别围绕王安忆、王朔、红柯、黄春明、韩少功等作家的现当代小说作品,就“什么是民间”“民间的多层次性”“民间的自由性”等问题畅谈个人见解,与郑教授交流心得体会。
研讨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有同学结合《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生经历透视王安忆的民间思想,也有同学用“民间视角”解读红柯作品中的生命激情,还有同学重点关注韩少功作品中神秘的乡野经验…… 郑教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高度肯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同学们在研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时,要追踪作品的历史语境,以历史眼光解读作品。
在探讨《长恨歌》中的“民间”问题时,郑教授希望大家重点关注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把握“弄堂”与“民间”的联系,思考都市中“民间”的文化形态问题。
成长小说与《傅雷家书》
第四次讲座于5月23日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418展开,我院姜飞副教授主持讲座。讲座围绕郑怡教授新晋研究课题——成长小说(史)与《傅雷家书》展开。郑教授在对成长小说的源流和特征、成长小说的创作现状、中国的“成长小说”的新特点等问题进行说明后,重点针对社会主义成长小说和社会主义新人展开探讨。她向大家抛出了两个问题——成长小说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叙事?社会主义新人的候选人又应该是谁?随后,她结合《傅雷家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阐释。
郑教授认为,《傅雷家书》可被看作一部无意成形、半途放弃,却是彻底的社会主义艺术家成长的想象叙事。在这部作品中,傅雷的心路历程,傅聪的艺术教育与成长,以及双方的矛盾冲突,以书信体的形式循环往复的展现。
书信中不断提及的罗曼•罗兰小说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托夫,是傅雷有关社会主义新人的设想,而对克里斯托夫不断的呼唤,也凸显出了时代交叠背景下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
讲座结束后,郑教授与同学们展开了精彩的现场互动:
问:《傅雷家书》也许具有一定的小说性,但将其归为小说文体是否有问题呢?
答:《傅雷家书》的问题有待探讨,这也就是我更想称其为成长叙事而不是成长小说的原因。它是一部畅想曲,不是对现实如实的描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它和小说一样带有一定的虚构性,但我也认为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一本小说。
问:您如何产生了这样的研究想法?
答:这是一个无意的过程,但我确实是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我对《傅雷家书》一直很感兴趣,反复的看,但一直没能想好如何解读它,目前很少有人研究五十年代的这个写作类型。同时,我也在思考五十年代的叙述小说,与现代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比对,继而我开始思考社会主义成长小说的可能性,这样以来联想起《傅雷家书》,发现它其实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另类的成长叙事。
问:傅雷这样有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的成长叙事与赵树理、柳青等人构想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成长新人有什么不同?
答:中国当代小说中是否有一个以描写非知识分子的心理曲折变化为主的作品,像梁生宝这样的人虽然也有心理描写,但是笔墨不多,所以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考证。
采写/张诗萌 赵珂爽
现场拍照/张诗萌 赵珂爽
编辑/赵珂爽
责编/操慧